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金玉”“木石”补说》(2.1)薛姨妈、王夫人、元春

【金玉、木石之间不存在争斗、拆散、包办。】


作者:于鹏

会议名称:红楼梦研究(贰)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

召开年:2018年


[内容提要]本文是《“金玉”、“木石”新说》的补充。 

《新说》分三个部分,本文重点补说第二部分:薛姨妈、王夫人、元春、贾母、凤姐等并未参与“金玉”、“木石”之争,一些读者、研究者想象的家长围绕“金玉”、“木石”的争斗在原著中并不存在。

文末论述“金玉结合”与家长强令、政治婚姻、争权夺利等并不相干,并分析《红楼梦》解读中的“阴谋论”。


 (“金玉”“木石”新说:戳这里)


先从薛姨妈说起。



一 、薛姨妈与黛玉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要将黛玉说给宝玉: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紫鹃听了,也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起来。”说着,便转身去了。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起来,说:“阿弥陀佛!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环都笑起来。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紫鹃跑过来“笑”道,薛姨妈哈哈“笑”道,紫鹃红了脸“笑”道,黛玉也“笑”起来,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环都“笑”起来,婆子们也“笑”道……不长的一段文字,曹雪芹连用六个“笑”字,可谓其乐融融。然而薛姨妈对紫鹃的玩笑却惹怒了一些后世读者,他们责怪薛姨妈为何不马上去说,还把紫鹃的话头拦住,“口不应心”甚至“狡诈”、“老滑头”、“老奸巨猾”等词纷纷甩向薛姨妈。一句玩笑(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没上心吧)有那么大罪过吗?更别说,之后薛姨妈还应了婆子们的话——“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有人说后来没践诺,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前八十回。


薛姨妈为何不听紫鹃的话立刻去说?真实原因后来兴儿对尤三姐说得明白:【“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第六十六回)


因为“都还小”,并不着急,才有“你这孩子急什么”之语,只不过薛姨妈趁机开了个玩笑。至于林姑娘多病,当然不能当着黛玉在潇湘馆公开说,但紧接着便有薛姨妈对黛玉的悉心照料:


【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第五十八回)


后来宝玉生辰大家闹得晚,“薛姨妈打发人来了,接黛玉的”。(第六十三回)因薛姨妈“挪至潇湘馆和黛玉同房”,见时间不早便遣人来接黛玉,小说以此呼应“慈姨妈爱语”之回目及“素习最怜爱”黛玉之前文,短短一句,却是妙笔。列藏本有混入正文批语赞曰:“奇文,不接宝钗而接黛玉。”然而有人不这么看,认为:


这句评语正是揭穿了那位老奸巨滑的薛姨妈善买人心的伎俩。

诚然,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是惨酷的封建礼教,而这位“慈姨妈”正是促其实现的重要角色之一。

虽然她虚伪地口口声声愿作媒妁促成宝黛婚事,实则相反,她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安稳地成为宝二奶奶,到处打埋伏,拉拢人,竭力讨好于老祖宗贾母。

最后薛(血)姨妈终于笼络住纯洁的、毫无生活经验的孤女——黛玉,使其不得不含恨地任凭薛姨妈等人摆布。总之,被点掉的这句批语可以称之为“诛心之论”也。[②]


读者可将这话与上引第五十八回的小说原文作一对比。

薛姨妈“虚伪”,写“慈姨妈”、“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黛玉)”的曹雪芹总不会也不实吧!


这段话(而非原批语)“诛心”薛姨妈的同时,也把“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当成了“纯洁的、毫无生活经验的孤女”。


原文的“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则被说成了“不得不含恨地任凭薛姨妈等人摆布”,真不知论者从何处看到了“含恨”二字!说到底,不是小说写得不明白,而是“薛姨妈一心为了自己的女儿成为宝二奶奶”的偏见让论者对书中的明文不愿面对:无论薛姨妈说什么、做什么,也无论曹雪芹怎样评价,他们就是两个字:“不信”,不是“虚伪”便是“反语”。

书中笑声不断,黛玉感激不尽;一些读者却处处“含恨”,如此解读出来的《红楼梦》去曹雪芹作品的“其中味”远矣!


遗憾的是,类似读法并非个别,从清代评点派开始,一直到当今可谓层出不穷。2016年首演的英文歌剧《红楼梦》连凤姐的角色都予以删除,却塑造了一个一心促成金玉姻缘、破坏木石前盟的薛姨妈,而所见剧评尚无人对此提出异议,从中亦可见此类观念的现实影响力之深之大。是什么原因让这许多读者、研究者弃小说明文而不顾,深深陷入“阴谋论”中,是值得深思的。


二、王夫人与黛玉


    《新说》曾举黛玉本人所感的三处文字说明王夫人其实对黛玉甚好,这里再补充几处:


【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初见亲切(第三回)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见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向初来的小女孩叮嘱不要沾惹自己那淘气小男孩,与贾敏对女儿所说完全合拍(第三回)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关心问药(第二十八回)


【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直问着我。”王夫人也道:“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


——王夫人非善玩笑之人,这里是少有的玩笑之辞(第二十八回)


【原要还把你姊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有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原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妆裹,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


——了解“你林妹妹”有心,担心忌讳,便放弃原计划,准备另给金钏儿做两套。宝钗愿提供衣服,王夫人亦问了声“难道你不忌讳?”同是作为长辈优先为对方考虑之意(第三十二回)


【这日午间,薛姨妈母女两个与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里大家吃西瓜呢。】


——日常亲密无间(三十六回)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怕劳动林姑娘一一奉茶(第四十回)


【偶值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


——《新说》曾言,王夫人是黛玉口中对其用燕窝粥没话说的三个人之一(另两位是贾母和凤姐),这里我们看到人参也是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出的。(第五十七回)


    然而,便是举再多的例证,也还是会有读者不以为然的。王夫人不喜黛玉、王夫人破坏木石姻缘的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新说》提及一些佚稿研究学者的相关主张,不再赘述,这里再以改编作品为例:“小戏骨”《红楼梦》第一集黛玉进府,老太太对黛玉说最疼其母,镜头给了一个王夫人面露不满的特写镜头——小朋友的表演当然是叔叔、阿姨教的,这里编导给原著加了料。无独有偶,李少红执导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三集也给王夫人添了戏:黛玉和宝玉大吵时,王夫人阴沉着脸当着黛玉领宝玉离开,还甩下一句“我们回家”(作为黛玉的舅母,真有万般不满也不该如此,别说王夫人,懂点礼貌的长辈就明白其中的道理)。改编作品不约而同地加王夫人和黛玉矛盾的戏,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王夫人、黛玉不和的观念大有市场;第二,虽然有此观念,但原著的佐证依据却不足,否则如何用得着自行添加?仅仅在这里加戏还不算什么,关键是结局部分,王扶林执导的1987版电视剧的改编本(也是目前流传的版本)将王夫人进宫请旨宝玉、宝钗结婚作为黛玉死亡的原因,1996年台湾华视电视剧情节类似,英文版歌剧也同样编创了“宝玉和黛玉陷入爱河,但遭到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反对,她命令他与宝钗结婚”[③]的情节。


    那么,为何王夫人与黛玉不和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呢?根源在于续书树立了家长用金玉姻缘破坏木石前盟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使一些否定续书的佚稿研究者也深受影响,并随着87版电视剧、《百家讲坛》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大。有了家长以金玉姻缘破坏木石前盟的观念,又否定主谋者是贾母、凤姐(那就和后四十回一样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就成了最佳主谋人选。薛姨妈是宝钗的亲妈,王夫人是薛姨妈的亲姐姐,单凭这身份,一些读者对她们便早已有了定论。薛姨妈如何关心黛玉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假的、是阴谋,王夫人对“金玉”、“木石”没有任何言行却被认定破坏“木石”、赞成“金玉”,都源于此。


有了这种成见,上述王夫人待黛玉甚好的例证也会被别样解读,甚至还会有各种发挥。如说给黛玉让座是引黛玉坐贾政的座位,是王夫人下的套(无语);说王夫人问药是嫌弃黛玉药罐子(其实黛玉一进府众人便问黛玉常服何药,问药问咳疾亦是宝玉不只一次之作为);说你林妹妹素日“有心”其实是不喜黛玉“多心”(直接把“有心”引作“多心”也不少,事实上,说黛玉“多心”最多的同样是宝玉);不让黛玉倒茶是当面给黛玉难堪(作为舅母,即使为礼貌起见,会在潇湘馆当着众人给黛玉难堪吗);更有想象力丰富者,说吃茶是做媳妇,不吃茶是暗示不让黛玉做媳妇(谁不吃茶?是黛玉吗);说初见的叮嘱其实是上来就让黛玉离自己儿子远着点。黛玉年龄尚幼,行事又处处小心,并无不妥,为何如此呢?又解释说因为王夫人与贾敏早就不和(“小戏骨”的加戏就源于此,英文歌剧更是直接编创相关剧情[④])……而元春端午给二宝相同的礼物,更是先解释成暗示婚姻,又猜测元春必是受了王夫人指示(若问证据,答曰:暗示不需要证据);还有说王夫人请宝钗照管大观园是让将来的儿媳妇实习的(王夫人的关系是否能请黛玉帮忙且不言,就算真请了黛玉,是否又有不体谅病体致其犯咳疾之责呢);另有说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玉钏儿暗示王夫人向往金玉姻缘的(金钏儿被王夫人撵走因而自杀可又暗示什么)……加到一起,理由似乎也不少,却是实证一概皆无,全靠脱离文本的主观臆断。



下面一段王夫人的话要稍作讨论: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第七十四回)


    论王夫人与黛玉不和,这一段是经常被引用的,引者以此证明王夫人如厌恶晴雯一般厌恶黛玉。其实,只要不带先入之见就能理解:这里王夫人只是向凤姐打听晴雯此人,而恰巧事实上晴雯的眉眼确实和黛玉有几分相像而已,书中描写完全没有显示出什么王夫人厌恶黛玉之意。这一句正文有相关脂批,却并未提及此意就是明证。


“你林妹妹”是王夫人对凤姐称黛玉的习惯用法(书中先后四次),透着亲切熟悉,

若也想得那么多,“你林妹妹”岂不也暗示对凤姐的不满。


三、元春与宝钗


和王夫人、薛姨妈不同,贾元春被视为支持“金玉”、破坏“木石”的主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亲戚关系,而是因为她在端午节赐予了宝玉和宝钗完全一样的礼物,黛玉的则只和三春一样(第二十八回)。虽然家长明显不认为此事涉及婚姻(如贾母让张道士在外面寻找哪怕家里穷的人选,后来又想把宝琴说给宝玉,薛姨妈赞宝玉、宝琴好亲,又出主意把黛玉说给宝玉等。若元春赐礼是有意二宝的暗示,这个暗示实在太失败了),但毕竟元春的礼物本身是客观存在,难免让人犯疑她什么意思。正是为此,相当部分的佚稿研究者,大部分的当代续书作者,包括不少改编作品(87版和96版电视剧及英文歌剧),都把元春赐婚二宝(说实话,娘娘赐婚着实少见)作为金玉姻缘破坏木石姻缘的关键一环。


当然,亦有反对意见,如张志先生以为:


元春赏赐礼物是有一个原则的,即是依据长幼、亲疏关系来确定多少,除宝玉外,凡多出者,都是她的长辈和姨亲,如老太太、太太、薛姨妈及宝钗,……对贾府的姐妹,元春赏赐的是一样的礼物。黛玉的礼物与贾府姐妹的相同,正好说明元春把有贾府血统的黛玉当成了自己家里的成员。……从封建宗法血缘亲疏关系来看,黛玉与宝钗相比,跟贾家更为亲近……黛玉有一半的贾家血统,而宝钗没有。作为姨姊妹的宝钗或许在元春看来更像是家里的客人,是客人就得以礼相待,因为贾家是“诗礼簪缨之族”嘛。多送一份礼物给宝钗就像多送一份礼物给薛姨妈一样(多少还是有别),也不算违忤礼制,当然也没有传递更多的什么信息。[⑤]


蔡义江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从针对此事的“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的脂批说起:


其实,小说所有重要情节,作者都预先有某些暗示或伏笔,这里也可算是点金玉姻缘的地方,所以批语只说“金姑、玉郎”,并不暗示其他(因为这婚姻是黛玉死后自然的结果,倒不在于谁的主意),

若果真是元春取钗弃黛,决定了宝玉的命运,批语就不会这样批了。

元春赐宝钗之物与宝玉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同”完全是出于世俗之礼。因为从亲属的血缘关系上说,黛钗毕竟有亲疏之分,黛玉可以视同自己的姊妹,宝钗多少带点“客”的成分,客气些,理所当然。宝玉不从这方面想,且处处偏袒着黛玉,所以才说“别是传错了罢”。[⑥]


 受各种因素(续书、电视剧等改编作品、教科书及一些研究者的论述)影响,不少读者认为“金玉”结合是家长强令、政治婚姻,是争权夺利的产物,是薛家以富贵攀附权势。而笔者以为,依曹雪芹的意思,恰恰相反,金玉结合属双方自愿,而且是患难中的结合。


如果不认为是在抄没之后,那么金玉婚事只能在抄没前夕。那时贾府还有什么?娘娘在京外死了,靠山没了,经济上穷困(第七十回刚过就靠卖东西支撑,王夫人自己都要省俭,何况又过了两年),薛家人再不敏感,对贾府状况不佳、繁华不在总会有所感知吧!如此之贾家,薛家还有攀附的理由吗?可见“金玉”结合没那么多附加的东西,完全是出于“金玉”的自愿,自愿之人包括宝钗,也包括宝玉。

 

【“……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但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第五十八回)


这话是后来宝玉与宝钗结合的理由,故曰合了宝玉“呆性”。“玉不光”和“金无彩”还真是一对。这般境地哪里还谈得到家长强令、争权夺利的政治婚姻?哪里还有以富贵攀附权势的可能性!所谓“金玉结合是家长强令、政治婚姻,是争权夺利的产物,是薛家以富贵攀附权势”,都是伴随“金玉”与“木石”争斗、金玉姻缘破坏木石姻缘而产生的观念,虽然流行多年,笔者却是不以为然的。


 

评论
热度 ( 14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