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作者原意:宝黛不是被人拆散的……(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

没有人拆散宝黛,而是因为黛玉的“沉痼”,泪尽,魂归离恨天,才导致宝黛无缘。

(当然,这也是注定的,黛玉如果要报恩,就终究会因为宝玉泪尽。)


①曹雪芹的朋友富察明义,根据宝黛结局,感叹过“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意思是说,如果黛玉没有因为沉痼而去世(就是她的先天不足,因为还泪已尽而魂归离恨天),和宝玉就能在一起了。


注意:“沉痼”指的不是突然得的疾病,而是长久以来的顽疾。所以,结合《牡丹亭》杜丽娘之死,黛玉如果同时是因为【伤情】和【沉痼】才去世,那自然是因为忧心宝玉,而泪尽了。


只有泪尽才同时符合“伤情而死”和“沉痼”。)


如果宝黛被人拆散,那“返魂香”“起沉痼”,

对宝玉黛玉“续红丝”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红丝”是月下老人牵红线的典故)



————————————————————

②红楼位面并没有人明确支持金玉,而是都支持木石。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这样,金玉未免弱势。所以作者会隐隐暗示玉钗冥冥之中的姻缘。元妃对玉钗而言就是起这个作用。

事实上玉钗从来不是被强行促成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指的是尚道士,以及其代表的天命,而不是贾府上下(否则就和批语完全矛盾)。


癞头和尚为什么劝都不劝宝钗出家呢?为什么那么积极地要给冷香丸药引和金锁呢? 


为什么通灵宝玉的那首诗里会出现宝钗的影子,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为什么脂砚斋又专门强调不是为了对仗工整呢?(不是为了对仗工整,那么只能说明其中有深意了。)


宝钗的生日是地穿节,对应补地,是女娲补天日的第二天。这与无材补天的顽石有什么联系呢? 


似乎冥冥之中,宝玉和宝钗早已被联系在了一起。链接指路:玉钗线相关分析 


所以宝玉梦呓才会称为“梦兆”,说明冥冥之中【昭示】未来。

何况宝玉还专门吐槽了和尚道士。


而且回目叫“梦兆绛芸轩”。如果是说现实中的人们不支持宝黛,突然支持玉钗,怎么能说是梦【兆】呢?


除非是在梦兆和尚道士给予玉钗的天赐姻缘。

————————————————————

贾府上下,都认为宝黛是好姻缘。宝黛属于已经被全体默认的状态。


在凤姐开宝黛玩笑那里有这样的批语: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该她赞!]


如果说凤姐还只是纯属开玩笑,那李纨为人厚道,处事公允,从未见她作弄过人,她的话,就足够有份量了


由她来赞,更说明凤姐的诙谐说出了众人心意,并非故意取笑黛玉。


贾母说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脂批便指出:


[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


“不是冤家不聚头”,可以指亲近或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前世注定的缘分。


而贾母这个贾府的老祖宗,竟然用宝黛之间两个“小冤家” 的关系,类比她自己“老冤家”和宝黛之间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

这就算是默认了这宝黛两人是一生一世分不开的。


可见在贾母的设定中,宝黛是必然成婚的。

否则,再过个一两年,兄妹俩各自成家立业,可能几十年也见不到一面。就好像宝玉的父亲和黛玉的母亲是亲兄妹,妹妹出嫁之后至死两人都没有再相见。如果宝黛各自娶嫁,又怎么可能在贾母死后还打闹不止,甚至“闹上天去”呢?


凤姐合计贾府将来要办的婚嫁大事,把宝、黛合在一起算,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五十五回)


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给宝玉,兴儿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六十六回)


凡此种种都证明宝、黛之应成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后来“岂其不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原因。


③【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又是欢喜,又是悲叹,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原著这一段很明显,是想通过写藕官菂官蕊官三人的经历,以及藕官在整个故事当中体现出的思想,来表现这种思想对宝玉后来的影响。


那么,恐怕“黛死”和“钗嫁”是有一个明显的先后顺序,不是紧接上的关系(更不可能同时发生)。


而且,按照宝玉的痴情程度,恐怕间隔的时间还很有可能很长(我觉得,一个普通人在挚爱去世都得难过好一阵子,又何况宝玉?)


众所周知,掉包计的“黛死钗嫁”是高鹗续书情节。诸如贾母,凤姐等角色ooc。


❗️❗️❗️作者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想写宝钗作为黛玉的替代品嫁给宝玉的情节!!!!


所以,【悲剧的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调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当然林黛玉也不会因为误会宝玉变心而怨恨其薄幸。】


【“金玉姻缘”是黛玉死后的事。宝玉娶宝钗只是事态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宝玉屈从外力,或者失魂落魄地发痴呆病而任人摆布。婚后,他们还曾有过“谈旧之情”,回忆当年姊妹们在一起时的欢乐情景(第二十回脂评)。待贾府“事败,抄没”后,他们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了】


——蔡义江《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

链接指路:黛玉去世后,宝玉和宝钗是怎样走到一起的;贾府败落,两人又相互扶持的? 


宝玉黛玉早已交心,不存在什么黛玉怨恨宝玉的情节。黛玉下凡只为还泪报恩。所以黛玉之死的表象是病逝,伤情而死,本质上是得偿所愿,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是自我实现的完成。


④另外,如果说贾母的“掰谎记”针对的是某些人为了嫁给宝玉而拆散宝黛,那可是彻彻底底地打了作者的脸。


【历来野史……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红楼梦》第一回


作者本人早就看到了以往俗套才子佳人小说的弊端,所以才借贾母之口吐槽。

作者又怎么会再一次陷入“小人拆散才子佳人”的俗套里呢?


前八十回,也从来没有贾母认为宝黛是私相授受的描写。


写宝黛硬生生被人拆散,恐怕是看低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再次打了作者的脸,把宝黛的木石前盟,看成了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野史话本。


⑤【叔本华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于某几个邪恶人物的阴谋造成的(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大反派叔叔);第二种是由于命运的偶然(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最终的擦肩而过)


而第三种则是社会法则下的必然。


【蔡义江:有人说,续书所写的宝黛爱情悲剧,使小说有了更深一层的暴露婚姻不自由的反封建的意义。其实,这层意义原来就有,典型人物是迎春,她的遭遇足以暴露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丫鬟司棋是另一种婚姻不自由的受害者,此外,还有英莲、金哥、智能儿等等)。《红楼梦》不是《西厢记》、《牡丹亭》或《梁祝》,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要深广得多。续书将宝黛悲剧也写成包办婚姻的悲剧,反而影响了小说主题的统一。因为宝黛不同于迎春,他们是小说中的主角,主角的命运是与主题分不开的。这样,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复强调的是“盛宴必散”,将来贾府“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而后四十回则突出了封建家长包办婚姻所造成的不幸婚姻不自由与大家庭的败落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将它们凑合在一起,我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好处。】


(之所以很多人无法想象,在当时的社会,宝黛如果真的结婚了要如何走下去,就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注定不容于那个时代。)


宝黛的悲剧,不是被人坑害,不是偶然的错过,而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容于那个时代。


这便是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要让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经历的情劫。


红楼梦之美,不在于得有多么惨烈,而在于它的悲剧避无可避。

这才是红楼梦是BE美学天花板的原因。

评论 ( 7 )
热度 ( 36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