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梅雪相映话钗黛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妹寂寞林”化用了高启《梅花九首》其一的诗意。"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终身误]中"晶莹雪"对"寂寞林",如以高启之诗对照则正得梅雪相映之意。"琼姿只合在瑶台"赋予梅花的超凡脱俗,其摒弃尘俗,在白雪覆盖的深山幽谷中绽放。世外仙姝流落人间恐怕也只有梅花的品性与之相符吧?可以判断薛宝钗、林黛玉两人的人物塑造中渗透着梅雪相映的审美文化传统。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钗黛均为作者笔下的"异样女子"。"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往注家多谓袁安卧雪与赵师秀月夜林中的典故。但实际上如果理解为将梅花喻为傲骨凌霜的清逸高士,孤峭幽独的林中美人,也许更为妥帖。


例如,戴复古《梅》中有"绝似林间隐君子,自从幽处作生涯"的诗句。陆游《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余,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其三:"梅花如高人,妙在一丘壑。""方岳《雪后梅边》其八:"高人风味天然别,不在横斜不在香。"


曹雪芹赋予了笔下人物高士的品格,将薛宝钗比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将林黛玉比为"世外仙姝寂寞林",二者均有梅花的高洁品格。

那"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的妙玉不也是"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高士"吗?栊翠庵的红梅花正是其人格的写照。所以,无论读者或续书者对妙玉的结局做出怎样猜测,具有梅之精魂的妙玉一定是美玉投泥而不污其质的。


"山中高士晶莹雪"与"金簪雪里埋"透露了宝钗与黛玉一样有着悲剧命运, 繁华过后归于平淡。《红楼梦》卷二"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言说"正邪两赋"的人物时,指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可见生活境况不同,而为"情痴情种"、"逸士高人"或"奇优名倡","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基于以上论述,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形象渗透着梅雪相映的审美文化意识,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辉映的关系,薛宝钗"晶莹雪"也被赋有"山中高士"的品格。


卷七"送宫花贾琏戏熙风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提到的宝钗 "冷香丸"一事颇值得回味。宝钗对周瑞家的说起自己的病根,说她"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亏了一个癞头和尚"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异香异气的,"要用春夏秋冬四季开的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蕊各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于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癫头和尚命名其为"冷香丸"。

好一个构思创意,薛宝钗之"雪"如有热毒则遭不虞,取四季之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的花蕊,以水、露、霜、雪和制而成的冷香丸才能治之。蜂蜜白糖为“甘”,苦寒之黄柏为“苦”。

读者需着眼于四季所取花之颜色为"白",水、露、霜、雪之"冷"。还需留意“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为香可冷者,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接着卷八"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又一次提到冷香丸。宝玉靠近宝钗时,闻到一阵阵的香气,不知是何气味,遂问:"姐姐熏的是何香?我竟从未闻过这味儿。"原来是宝钗早起吃了冷香丸的缘故。"雪"本无香,而梅则有暗香、冷香。只有梅雪相映才得兼美。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宋卢梅坡《梅花》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卷四十九"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膻"则写了栊翠庵寒香扑鼻的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精神的美景。书中所写红梅映雪之景,说明曹雪芹深受梅花审美文化薰染,亦使"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成为《红楼梦》中令人难忘的故事片断。


卷四十一"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妙玉请黛玉、宝钗品茶一节,妙玉因黛玉问是否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玄墓山,又名邓尉山,山多梅树,有"香雪海"之称。而妙玉之栊翠庵有数十枝红梅,可见曹雪芹有意以梅与妙玉相伴。黛玉不识梅花雪,被妙玉讥讽为大俗人,就出在黛玉疑宝钗藏奸之时。其实就是暗指黛玉误会宝钗——“雪”。


而点破梅花雪之后,就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刨金兰语,脂批点出钗黛合一,自此钗黛毫无嫌隙,亲如一人。

卷五十"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黛玉联句是:"泌梅香可嚼",梅花浸雪,香气浓郁,可嚼之以寒香泌肺腑。“沁梅香可嚼”的典故是敖英《霞外杂俎后跋》:“(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人肺腑。”

宝钗联她的那句“淋竹醉堪调”,意谓醉闻大雪压竹之声,正好弹琴。化用自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意:“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前面所提高启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可为证。潇湘馆不正有满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景致吗?


联句宝玉独少,被罚往栊翠庵折梅。岫烟、李纨、宝琴每人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做韵,折红梅回来的宝玉创作了《访妙玉乞红梅》诗。岫烟、李纨、宝琴之诗写出了梅花"冲寒先已笑东风",处于冰雪中,傲雪绽放的品格。又指出梅花是"偷下瑶池脱凡胎"、"前身定是瑶台种" 。三人之诗是作者借以暗示三人的身份特点与才华。


从卷三十七"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芜院夜拟菊花题"中结海棠社姐妹们所写的《咏白海棠》诗来看,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宝钗诗云:"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林黛玉诗云:"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花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虽然钗黛的诗写的是白海棠,但诗意中却将凌霜傲雪的梅花的洁白与芳香赋予了白海棠。冰为土,玉为盆,梅花之精魂,不也是化用梅雪相映的诗意吗?苏轼诗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可为佐证。而宝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则写出白海棠之洁净与娇弱。卷二十七"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小说中宝钗以"杨妃"称宝钗, 而黛玉正是"病如西子胜三分"。


无论是作家的主观命意,还是客观的效果使然,如果以梅雪文化去认识钗黛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钗黛难分高下,各有优长。彼此是相互映照的关系,体现出梅雪文化中传达的中和之美。 如梅雪的关系,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映生辉的关系,对立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对立。可以试想,有梅无雪,或是有雪无梅,都缺少一份情韵与境界。 所以,厚此薄彼地评价林黛玉或薛宝钗,恐非曹雪芹本意。黛玉与宝钗同为作者笔下的"异样女子",合为一图,合咏一诗,恰恰符合梅雪相映的审美文化心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各有其幽韵,赞美其美好却并不掩饰各自的瑕疵。梅雪的瑕疵并不影响其美的品质。由此,也就理解了曹雪芹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塑造。 太虚幻境中的兼美形象,也许正是作者情感与理性的一种折中。现实的无奈与精神求索,神仙幻境的解脱,似乎都无法给出让曹雪芹满意的答案,但正是在艺术的表达中,难以言传的精神苦闷,却在小说中得以充分地表现,让读者去体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评论
热度 ( 44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