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宝黛钗的灯谜:道、儒、佛

红楼梦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有:


【宝钗也有了一个,念道: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打一物。


众人猜时,宝玉也有了一个,念道: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黛玉也有了一个,念道是: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宝钗谜语里的“镂檀锲梓”、“梵铃”都是佛家用语(檀香是佛教最常用的香,因此佛寺也称“檀林”),宝玉的“琅玕节”、“鸾音鹤信”是道家用词,黛玉“騄駬”、“立名”则是儒家用语。

❗️这并不是说黛玉、宝钗、宝玉三人就是绝对分别代表儒释道,❗️❗️因为三人思想皆有儒释道,只是比例不同。(正如宝钗身上的道家意象众多,而宝玉身上的佛家元素也相当多,黛玉也不仅仅受儒家文化影响。)


①宝钗灯谜:世人不能理解佛法、禅宗的真谛。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应是唐明皇李隆基【夜雨闻铃】的典故。


“夜雨闻铃”,讲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入蜀避难,行军至马嵬坡,遭遇将士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行军至剑阁避雨时,风雨中因闻到屋檐铃声而不胜悲痛。


《碧鸡漫志》中有:【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


白居易《长恨歌》: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宝钗这里似乎是将这个情节延伸得更加彻底。明皇夜雨闻铃,而在宝钗的谜语中,只有风雨,竟是连铃声都听不到了。


②宝玉灯谜:关心来自道家仙境的消息。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而洪昇《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也有“奈地下人间两渺茫”的句子。


【西川巡幸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放到白居易《长恨歌》中,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大约就是指: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而宝玉的谜语开头就应和了宝钗的末一句“何曾闻得梵铃声”,说——天上人间两渺茫。


“天上人间两渺茫”这一句多次在前人诗中出现:

“天上人间两渺茫,离人别此倍堪伤。”

“天上人间两渺茫,天涯一望断人肠。”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


不过此处应是出自唐朝的曹唐的“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全诗《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中,有“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


因为写明皇杨妃的《长生殿》中用的就是这一出处。三十七出【尸解】文末便标注有:


【“天上人间两渺茫。”(曹唐)】


且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后,有“琅玕节过”之句。琅玕,有玉树之意。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的全诗《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中,有“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

《抱朴子·袪惑》中有:“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


因此“琅玕节过”,想来与“银河一水长”一样,同指七夕。同样指明皇杨妃故事。


而“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大约就是《长恨歌》的: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③黛玉灯谜:儒家入世的追求。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淮南子·人间训》:“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相传为周穆王西游昆仑时,所驾八骏之一。

比喻良才。梁启超《寄赵尧生侍御以诗代书》: “门下之俊物,又见几騄駬?健脚想如昨,较我步更驶。”

紫绳,指缰绳。

“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牡丹亭》“刮尽鲸鱼鳌背上霜”亦用此典,代指长期苦读却没能中状元(“霜”表示愈加贫穷)。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原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它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它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作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说的是一匹好马,不需要主人的绳索鞭策,自可以狰狞之势,驰过城市,越过沟壑。“鳌背三山”,海上三座高耸入云的仙山,相传由十五只大鳌相驮,故名。这里指代天下的名山。


“立名”:《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评论 ( 2 )
热度 ( 63 )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