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玉钗典故(蘅芜异草,明皇杨妃,武帝李夫人)

(杂糅了一些前辈的文章观点,非常感谢前辈们的钻研!仅作资料整理)


杨贵妃与唐明皇,李夫人与汉武帝,还有韩凭夫妇。这些典故大都是夫妻恩爱却因为各种原因分开,与“敲断玉钗红烛冷”一脉相承。

其中,作者通过《长恨歌》《长生殿》把杨妃和李夫人这两个意向串在了一起。


一、蘅芜苑的异草


“……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左太冲《吴都赋》。]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以上《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这里是大观园题匾额时宝玉对蘅芜苑异草的介绍。


薜荔藤萝”“杜若蘅芜”化自《离骚》的“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与“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离骚》中,屈原以佩戴文饰、服食香草,来比喻自己内在的人格美好与品质高洁。


脂批为此做注,说宝玉认出的藿蒳姜荨、纶组紫绛,石帆、水松、扶留出自《吴都赋》,绿荑、丹椒、蘼芜、风连出自《蜀都赋》。


【或丰绿荑,或蕃丹椒麋芜布濩于中阿,风连莚蔓于兰皋。】


——《昭明文选》左思《蜀都赋》


【草则藿蒳豆蔻,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纶组紫绛,食葛香茅。石帆水松,东风扶留。布濩皋泽,蝉联陵丘。】


——左思《昭明文选》《吴都赋》


在接下来的一段,就用了相思树的典故。


【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宗生高冈,族茂幽阜。】


——《昭明文选》左思《吴都赋》


二、蘼芜,荼蘼,与李夫人梦授武帝蘅芜之香


1.

【古人诗云:‘蘼芜满院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众人之所以说这首诗颓丧,不适合把这个意象用在此处,是因为这同样是一首写夫妻分离的闺怨诗: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唐代鱼玄机的《闺怨》


有趣的是,鱼玄机表字蕙兰

而清客所拟"兰风蕙露"匾额,岂不是正好对应?


【众人笑道: “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


蘼芜往往伴随着思妇被弃。

如汉乐府《山上采蘼芜》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晚唐赵假《昔昔盐二十首》之《蘼芜叶复齐》:

“提筐红叶下,度日採蘼芜。掬翠香盈袖,看花忆故夫。”

南北朝的谢眺《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直接将其与陈阿娇的长门宫、班婕妤的团扇联系在了一起: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相逢咏蘼芜,辞宠悲团扇。”


然而蘅芜苑的对联最终使用的却不是蘼芜,而是荼靡。

——是夫妻相思的“酴醾香梦怯春寒”,是平和安稳的“睡足荼蘼梦亦香”。

也就是说虽然是“离别”,但宝钗的心境却是平和的,是“虽离别亦能自安”。


(注:书中所谓“弃”“抛”,并不代表抛弃,厌弃。正如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第3回)】

并非黛玉自己想要抛父进京,而实是出于其父林如海的意志。

由此可见,脂评本中每每提到"抛"、"弃"等字眼,都常常是从事物的外观形式立论,并不一定涉及事件的真实性质。

同样的道理,宝玉所谓的弃"宝钗之妻、麝月之婢"而为僧,那也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由此阴谋论说宝玉厌弃了宝钗。

不仅如此,批语还将此称为宝玉的“情极”,而不是冷漠无情。


2.

【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睡足荼蘼梦亦香”化用“酴醾香梦怯春寒”。此处的酴醾,即荼蘼、荼䕷(几种写法发音均相同)。

为什么说一定是化用这一句呢?因为“敲断玉钗红烛冷”同样出自这一首诗。在外的丈夫想象妻子在思念自己。


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宋代郑会的《题邸间壁》


整首诗都是想象,前两句写春夜的清冷孤寂,极力描写了其妻独居家中的寂寥,后两句想象其妻醒后想念自己的情景,通过对自己想象中的细节的刻画,描写出其妻期盼与丈夫早些相聚的心情。这首诗写的实际正是诗人思妻心切

诗人是以思夫之心,表思妇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外,关于荼靡,麝月抽到的花签词是“开到荼蘼花事了。”荼靡花是花期最长的花,意思是群芳散去后,唯有麝月留到了最后。

蘅芜苑的对联有“睡足荼蘼梦也香"之语,也就是说,最后陪伴宝钗的是荼蘼,也就是麝月。这也照应了脂批:[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由于荼蘼与牡丹的花期同在春末夏初,时间上非常接近,几乎是同开同谢,所以古诗词中,尤其是宋人的诗词中,荼蘼花也就被视为了花王牡丹的忠实陪伴。

卢祖皋《倦寻芳·香泥垒燕》有“还又酴醿、牡丹开遍”;

曹组《水龙吟·牡丹》,以牡丹为题,而亦点出牡丹盛放时“酴醿径暖”;

吕直夫《洞仙歌·征鞍带月》和张方仲《殢人娇·多少胭脂》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酴醿、牡丹时候”;

方岳《荼蘼花诗》有“要护荼蘼继牡丹”……

所以,或许这就是曹雪芹把让麝月(荼靡)陪伴宝钗(牡丹)的原因。


而“敲断玉钗红烛冷”同样是暗示玉钗命运的一句诗,也暗示了夫妻分离。


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宝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宇,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记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人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道:“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说到“敲断玉钗红烛冷”,再提一句“鸡栖于埘”:


【下则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个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覆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覆了一个“埘”字。探春知他射着,用“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


这里面有三个典,鸡窗,鸡人,鸡栖于埘。

鸡窗,亦作鸡牕(chuāng)意思是书斋。鸡人,报晓之人。鸡栖于埘,埘,会意字(“时”指鸡报晓),墙壁上凿成的鸡窝。

鸡栖于埘,出自《诗经•王风》的《君子于役》,是妻子思念丈夫的句子


【君⼦于役,不知其期,曷⾄哉?鸡栖于埘,⽇之⼣矣,⽺⽜下来。君⼦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于役,不⽇不⽉,曷其有佸?鸡栖于桀,⽇之⼣矣,⽺⽜下括。君⼦于役,苟⽆饥渴!】


宝玉过生日的这里道破玉钗命运的句子除了“敲断玉钗红烛冷”,“此乡多宝玉”,“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应该就是这句“鸡栖于埘”了。


3.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宝玉给“蘅芷清芬”的题诗


《谢氏家录》记载:

【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靡梦也香。”


“谢家幽梦”同样是一个典故,但和“蘅芜遗芳”不同,它更像是把“才犹艳”和“梦也香”二典结合起来。既说才又说梦。


此典是说谢灵运于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之句,是一个更多关于才的诗。宝玉将之赋予蘅芜苑上,意思是如果在衡芜苑居住,则可以像谢灵运那样做一个启发灵感的梦,且梦可以很长,得到的佳句也一定很多。


虽说宝钗是很有才,但是我们大众印象里,以才附会的应该是黛玉,然而一个“吟成豆蔻”,一个谢家幽梦”,都给了衡芜苑;

反而黛玉潇湘馆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中的“茶闲”和“棋罢”,颇有宝钗淡然的风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交叉。



蘅芜苑中有奇草仙藤,不可胜数,如宝玉所说,蘅芜苑里的异草香花亦有杜若。细看古典文学之中,杜若之名远胜蘅芜,香气也远胜蘅芜。从古典诗词典籍来看,“杜若”常见于诗词当中;“蘅芜”入诗却极其少见,流传下来的不过一两首,如唐代徐夤的《梦》: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然而曹雪芹为何偏偏只选了蘅芜而舍弃其他香草呢?

结合《拾遗记》《长生殿》以及其他诸多古典诗词来看,曹雪芹用“蘅芜”之名,并不仅仅只是取其简单的香草之意,还有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因为“蘅芜”二字,典出汉武帝与李夫人遗事。


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拾遗记》卷五


汉武帝思念李夫人,夜有所梦,梦见李夫人手持蘅芜之香。汉武帝醒来后,香气仍旧弥漫在室内。


后诗文中所见的“蘅芜香”这一用典即指此香,但引用时,“蘅芜香”或作“蘅芜梦”、“蘅梦”、“梦蘅芜”,即指汉武帝梦见李夫人赠蘅芜香这件事,诗文中引用多入悼亡作中以悼念亡人的典实,或用为咏写香气及梦境的典实。


而蘅芜苑的对联“睡足荼蘼梦亦香”,此处的“梦亦香”,正有此典的内涵,可见“蘅芜”一词的来历正是出自《拾遗记》中。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唐·徐夤《梦》


“红淚几时消,素约谁人省,不寐缘何得梦来,一束蘅芜冷。”

——明·徐士俊《卜算子·次坡公悼超超韵为寒氏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代悼亡》词


不仅如此,事实上,洪昇写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还有:


【[净散花科]这花呵,不学他老瞿昙对迦叶糊涂笑拈,谩劳他诸天女访维摩撒漫飞旋。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显神奇,要将他残英再接相思树,施伎俩,管教他落花重放并头莲。】


唐玄宗为杨贵妃招魂这一情节应是白居易的杜撰,借用的是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的记载。


【初,帝深嬖李夫人,死后常思梦之,或欲见夫人。帝貌憔悴,嫔御不宁。诏李少君,与之语曰;“朕思李夫人,其可得见乎?”少君曰:“可遥见,不可同于帷幄。暗海有潜英之石,其色青,轻如毛羽。寒盛则石温,暑盛则石冷。刻之为人像,神悟不异真人。使此石像往,则夫人至矣。此石人能传译人言语,有声无气,故知神异也。”……帝乃从其谏。见夫人毕,少君乃使舂此石人为丸,服之,不复思梦。乃筑灵梦台,岁时祀之。】


汉武帝十分思念李夫人,因此唤来李少君,问有何种办法可以见到她……这个故事细说了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广为后世流传。宋代刘克庄的《李夫人》的诗歌就写道:“恍惚疑如在,缠绵爱未休。明知已仙去,犹欲出神求。”

而在《长生殿》之中,自马嵬坡葬了杨玉环之后,唐玄宗日日思念玉环,本想一睹玉环的遗容,却不想马嵬坡的坟墓成了空穴,只剩下一个香囊。第四十五出《雨梦》写道,一晚,唐玄宗梦见到两个内侍,说杨妃在马嵬坡请他过去,书中这样写道:


【高力士,朕方才梦见两个内侍,说杨娘娘在马嵬驿中来请朕去。多应芳魂未散。朕想昔时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李少君为之召魂相见,今日岂无其人!你待天明,可即传旨,遍觅方士来与杨娘娘召魂。


《长生殿》的此处,便与《拾遗记》联系起来了。于是在第四十六出《觅魂》当中,道士杨通幽应诏而来,为杨妃招魂。……杨通幽寻到杨妃之魂,才有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两人天界重圆,永远成双,弥补从前的离别之恨。


也正因为如此,《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才特地点出了杨通幽在阆苑采的是“蘅芜”而不是别物——

正是因为有了李夫人手授“蘅芜之香”,才有了之后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故事。


《长生殿》第四十九出《得信》中也有:


蘅芜烧尽魂来否?望断仙音,一片晚云秋。】


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的典故与唐玄宗为杨贵妃招魂的典故联系起来的,不止是《长生殿》一个孤例。写下《长恨歌》的白居易还有一首《李夫人》,详细写了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的故事,诗中写道: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


此处白居易便将玄宗与汉武帝类比,称他们为古今伤心之人。综合上面的典故可以知道,将“蘅芜”二字派给宝钗,暗合了李夫人与杨贵妃的两处典故,而这两处典故均与招魂有关。


“蘅芜”之名的背后含有另一层含义,即对妻子的无尽思念,恰如李夫人之于汉武帝,亦如杨贵妃之于唐明皇。


这就把杨妃与李夫人这两个意向同时串了起来


《红楼梦》中,蘅芜则象征着宝玉、宝钗分离之后,宝玉对宝钗的无尽怀念。




三、金钗:明皇杨妃的“钗合情缘”


在关于宝钗的金钗意象之中,两股簪合一是钗。

古时分别时,常将钗分作两股,各执一半,意味分离。

太虚幻境之中宝钗的图画上是“金簪”而非“金钗”,正是暗喻了宝玉宝钗的离别,故而只剩“金簪”。


但古时金钗又常常作为恋人之间的纪念或是信物,这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曾直接提到: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可见金钗是作为玄宗与杨妃的定情信物。但《长恨歌》作为诗歌题材,并没有交代清楚玄宗把钿盒金钗送给杨妃的前因。经过后人的多次演绎与加工之后,洪升的《长生殿》则进一步交代了这金钗的来历。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有:


[生]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介]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越调近词·绵搭絮】[生]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约会。[付旦介,旦接钗、盒谢介]【前腔】[换头]金钗、钿盒赐予奉君欢。只恐寒姿,消不得天家雨露团。[作背看介]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圞。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在《长生殿•定情》中,唐玄宗以金钗、钿盒作为定情信物交付杨妃,正是呼应了白居易的《长恨歌》

金钗、钿盒作为定情信物,在古典诗文中亦不少见,如宋代柳永的《二郎神》:“钿合金钗细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钿盒究竟是为何物?历来几乎所有学者都认钿合即用金银珠宝镶嵌的精美首饰盒子。

钗与拆同音,而盒与合同音,所以,金钗钿盒便寓意了两人之间聚散离合的情缘。

不过亦有学者对钿盒提出不同意见,这里暂不过多讨论,而只说金钗。


以下分别是《长生殿》十九出《絮阁》、二十二出《密誓》、二十五出《埋玉》、三十出《情悔》、四十八出《寄情》、四十九出《得信》、五十出《重圆》:


(旦)[出钗、盒科]这钗、盒是陛下定情时所赐,今日将来交还陛下。


[作将瓶花、化生盆设桌上,老旦捧香盒,旦拈香介]妾身杨玉环,虔爇心香,拜告双星,伏祈鉴祐。愿钗盒情缘长久订。


[旦]高力士,我还有一言。[作除钗、出盒介]这金钗一枚,钿盒一枚,是圣上定情所赐。你可将来与我殉葬,万万不可遗忘。[丑接钗盒介]奴婢晓得。

(丑)[出钗盒介]这金钗、钿盒,是娘娘分付殉葬的。[生看钗盒哭介]这钗和盒,是祸根芽。长生殿,恁欢洽;马嵬驿,恁收煞!


[泪介][袖出钗盒介]这金钗、钿盒,乃皇上定情之物,已从墓中取得。不免向月下把玩一回。[副净潜上,指介]这是杨贵妃鬼魂,且听他说些甚么。[背立听介][旦看钗盒介]

【前腔】看了这金钗儿双头比并,更钿盒同心相映。只指望两情坚如金似钿,又怎知翻做断绠。若早知为断绠,枉自去将他留下了这伤心把柄。记得盒底夜香清,钗边晓镜明,有多少欢承爱领。[悲介]但提起那恩情,怎教我重泉目瞑![哭介]苦只为钗和盒,那夕的绸缪,翻成做杨玉环这些时的悲哽。


[末]贫道领命。只求娘娘再将一物,寄去为信。[旦]也罢。当年承宠之时,上皇赐有金钗、钿盒,如今就分钗一股,劈盒一扇,烦仙师代奏上皇。只要两意能坚,自可前盟不负。[作分钗盒,泪介]侍儿,将这钗盒送与仙师。[贴递钗合与末介][旦]仙师请上,待妾拜烦。[末]不敢。[拜介]


[丑]非虚谬,有当年钗盒亲分绶,寄来呈奏。

[进钗盒介]这钿盒、金钗,就是娘娘临终时,付与奴婢殉葬的。不想娘娘携到仙山去了。[生执钗盒大哭介]我那妃子嗄,【长拍】钿盒分开,钿盒分开,金钗拆对,都似玉人别后。………


(生)[出钗盒介]钗分一股盒一扇,又提起乞巧盟言。[旦出钗、盒介]妾的钗盒也带在此。[合]同心钿盒今再联,双飞重对钗头燕。漫回思不胜黯然,再相看不禁泪涟。


由此观之,薛宝钗姓名中的“钗”字,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钗乃古时女子头饰,以此来指代闺中优秀之辈。同理,黛玉名中的“黛”字亦有此含义。则钗黛可指天下所有女子。在曹雪芹笔下,“钗”字具有独特的含义,正如开篇所言:“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且《红楼梦》另有一名《金陵十二钗》,此中“钗”字含义,各中同理。


第二,如前所述,“钗”在古典文化中的含义还有定情信物含义。在小说中,宝钗-金钗-杨贵妃构成了三重意义上的重叠。以杨贵妃喻薛宝钗,唐玄宗比贾宝玉,象征了两人之间的情爱。

但与《长生殿》的结局截然相反的是,《红楼梦》中金钗最终还是分成了金簪,两人形单影只,再无相见,因此宝钗最终的结局也只剩“金簪雪里埋”。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丈夫一去不返,妻子也就没有打扮的必要了。

“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丈夫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深夜无眠。


金钗象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爱,同时也象征着他们的分离。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变“钗”为“簪”,更是加深了分别的意味。



四、宝玉、宝钗的灯谜谜面:唐明皇与杨贵妃



红楼梦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有:


【宝钗也有了一个,念道: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打一物。


众人猜时,宝玉也有了一个,念道: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里玉钗二人的谜语不谈谜底,只说谜面,好似有所对应,言及明皇杨妃故事。


先是宝钗的谜语,前两句应该是描述谜底,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典故,后一句“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应是明皇夜雨闻铃的典故。


“夜雨闻铃”,讲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入蜀避难,行军至马嵬坡,遭遇将士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行军至剑阁避雨时,风雨中因闻到屋檐铃声而不胜悲痛。


《碧鸡漫志》中有: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


白居易《长恨歌》: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宝钗这里似乎是将这个情节延伸得更加彻底。

明皇夜雨闻铃,而在宝钗的谜语中,只有风雨,竟是连铃声都听不到了。



宝钗的“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大约就是: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而宝玉的谜语开头就应和了宝钗的末一句,说——天上人间两渺茫。


“天上人间两渺茫”这一句多次在前人诗中出现:

“天上人间两渺茫,离人别此倍堪伤。”

“天上人间两渺茫,天涯一望断人肠。”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


不过此处应是出自唐朝的曹唐的“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全诗《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中,有“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


因为写明皇杨妃的《长生殿》中用的就是这一出处。三十七出【尸解】文末便标注有:


【“天上人间两渺茫。”(曹唐)】


且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后,有“琅玕节过”之句。琅玕,有玉树之意。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的全诗《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中,有“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

《抱朴子·袪惑》中有:“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


因此“琅玕节过”,想来与“银河一水长”一样,同指七夕。同样指明皇杨妃故事。


而《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也有“奈地下人间两渺茫”的句子。


【中吕慢词·沁园春】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西川巡幸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放到《长恨歌》中,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大约就是指: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长恨歌》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大约就是指: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白居易《长恨歌》



五、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


后来宝玉拿海棠花比晴雯,一连说了诸如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的典故。


【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着,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杨贵妃曾出过家,为女道士,号太真。

这是他从前看茗烟买来的《杨太真外传》的情节留下的痕迹。


【先,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杨太真外传》


宝玉同时提及杨妃与沉香亭的木芍药,而这本《杨太真外传》又记载了木芍药就是牡丹。

宝钗被比做杨妃。宝钗的花签上正是牡丹。


【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有莲花汤,即贵妃澡沐之室

……

上发马嵬,行至扶风道。道旁有花,寺畔见石楠树团圆,爱玩之,因呼为端正树,盖有所思也。】


——《杨太真外传》


然而端正树在马嵬,而非在华清宫的端正楼

或许是作者自解“盖有所思”,为明皇写心事。端正楼,相思树,端正树。


端正楼与端正树(石楠)是明皇杨妃的典。

关于相思树(梓木),应是韩凭夫妇的典。

作者大约嫁接了两个典故,使之在玉钗身上合二为一。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搜神记》卷十一






宝钗——牡丹——杨妃


以杨妃比作牡丹,几乎是古典文学中人尽皆知的典故。《杨太真外传》《贵妃艳史演义》《隋唐演义》等都曾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将几株牡丹佳种移植在沉香亭,这日,牡丹盛开,玄宗便邀请杨妃一同赏花。玄宗骑马,贵妃乘辇,来到沉香亭。唐玄宗与杨妃走下亭来,漫步花间。下人来报,沉香亭的酒宴已经摆好,请玄宗与贵妃入席。李龟年与一班梨园弟子也已经准备好,等待皇上与贵妃下令演奏。玄宗意兴正好,便命李龟年把李太白李学士召来,命他填写新词,以助雅兴。不想李白正在酒楼独酌,已是酩酊大醉。李龟年命人将他扶上马背,载到沉香亭畔。半醉半醒的李白听到玄宗说:“今日亭前名花盛开,朕与妃子特来赏花,不可无歌无乐,但那些旧词难表今日乐事。你须趁花间饮酒开宴之时,写出新作,好让他们谱唱。”说完,便叫人为李白看坐。李白酒醉神明,见国色天香的牡丹映照着明媚动人的杨贵妃,文思泉涌,写下了三首乐府诗,且命调为《清平调》,全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此三首七言乐府诗,处处以牡丹花的艳丽比作杨妃的美貌,人面如画,花艳如人,花人一体,构思精巧,词藻艳丽,流传千年。


此外,《长生殿》中亦曾提到了此典故,第四出《春睡》就写道:


[丑]启万岁爷:沉香亭牡丹盛开,请万岁爷同娘娘赏玩。[生]今日对妃子,赏名花。高力士,可宣翰林李白,到沉香亭上,立草新词供奉。[丑]领旨。[下][生]妃子,和你赏花去来。


因此,在小说之中,薛宝钗-牡丹-杨贵妃又是三位一体的形象重叠。曹雪芹进一步将杨贵妃身上的某种神韵灌注到薛宝钗的人物灵魂之中,使她更加丰满充盈。

牡丹形容宝钗,不仅是形象上的类比,赞叹宝钗鲜艳妩媚、国色天香,更强调了宝钗艳冠群芳的身份。


牡丹(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如果牡丹能够成为解语花,一定会倾国倾城;即使没有人的感情,不也一样十分动人吗?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侍罢了,就连芙蓉也无处躲避芳尘。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云:

“一曰‘别有因’,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不胜春’,正是‘别有因’意。三、四,皆写‘别有因’三字。五、六,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以见‘秾华’之不可辜负也。”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无情”,即不沉溺于人间欲念和世情。

魏晋玄学来看,不是“钟情”,而是“无情”方为其性情论的主旨。受其影响,魏晋士人在日常“钟情”生命层面上还开辟了一条“无情”的人生之路。应当说,气化之“钟情”与玄化之“无情”构成了魏晋士人生命内在深刻而又矛盾的一体两面。


此处的“无情”一语双关,通“圣人无情”之义,赞美牡丹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前三联写牡丹超凡脱俗,尽管孤芳自赏,但姿态却更加动人,让人钦佩。这正象征了诗人的人格精神。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牡丹,其真正用意是为末联写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托作铺垫。


另外,“解语花”原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称。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是唐明皇用来形容杨贵妃的:


【明皇秋八月, 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而在书中,“钗副”袭人也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的回目。





宝钗——梨花——杨妃


杨贵妃与梨花之间的结缘,仍旧可以从《长恨歌》与《长生殿》两处寻找到。在《长恨歌》这首一百二十行叙事诗中,“梨花”这一意象仅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在第一百行:


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是整首诗中,惟一一次将杨贵妃比作梨花,却也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前诗之中,白居易曾将杨贵妃比作芙蓉:“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从上下语境来看,此处芙蓉应当是“荷花”。而此处一改梨花,如前文宝钗与梨花之中写过,因为梨花象征着“离别”,所以此处将杨贵妃比作此花,书写了杨贵妃泪眼婆娑的动人姿态。


但是,杨贵妃与梨花结缘最深的,是诸多典籍之中记载:杨贵妃缢死在马嵬坡时,所葬的便是在佛堂前的一株梨花树下。《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中写道:


【红绣鞋】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丑]今朝命绝梨花,梨花。


因此,在杨贵妃的典故中,梨花寓意着唐玄宗与杨妃的死别。



梨,离也。梨花被比为孀妇,“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往往也有坚贞的内涵。


宝钗曾居梨香院,她服用的冷香丸被埋在梨花树下。

伏玉钗分离,宝钗寡居。

冥冥之中,宝钗就和梨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宝玉作《冬夜即事》:“梨花满地不闻莺”,即是写梨花喻雪的。

又把梨花与莺联系,而宝钗的丫鬟就叫莺儿(黄金莺)。


(这里我擅自揣测一下:

宝玉曾说过:“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莺儿)跟去了。……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

而“梨花满地不闻莺”,既然梨花是比喻白雪满地,那么或许是指当宝玉身边只剩下“白雪”——雪,薛也,即宝钗——的时候,就连莺儿也已经不在玉钗夫妇身边了。——袭人也不在了,只有麝月一人。)


薛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


在梨花的意象之上,曹雪芹进一步分离出“雪”的意向,成为薛宝钗独有的文学意象,塑造出宝钗“君子”“高士”的高尚人物品格。


以雪比喻宝钗,有一层表面上的浅显含义,书中曾提及了宝钗皮肤白皙:“竟是雪堆出来的。”


“雪”字谐音“薛”。“金簪雪里埋。”“山中高士晶莹雪。”


“白雪”是一味“清凉”之药,亦有“解热”之功效,“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故诗文中出现了与“饮冰”同质的“嚼雪”意象,程公许《题诗卷》云:“嚼雪哦诗格外清,谁令失脚入红尘。”李流谦《访杨少虞得小诗并呈才夫》:“抱冰嚼雪岂能清,火里芙蕖初出浴。”可见,“嚼雪”乃在于呈现人格精神的清逸超俗,是对红尘扰攘的疏离。


宝钗的住所蘅芜苑素雅高洁,如同“雪洞”: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北宋时,苏东坡被贬黄州,做《雪堂记》。在东坡看来,“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雪能澄定精神,避免竞追妄动,表现出清洁自厉的高德情操。

南宋时,诗人尤袤作《雪巢记》,写寒士林景思以“雪巢”命自己的居室,“使凡游吾之巢者,躁者可使静,险者可使平,而污者可使之洁,不亦休乎”。

宋朝时期的“雪堂”“雪巢”之典故,奠定了“雪”与“高士品格”之间的内涵联系,成为此后一代文人的精神象征,引起了同时代以及后世世人的追慕与倾倒。

明代释鲁山《王伯安书舍》:“祛俗入深院,闭门古抄书。草盆生意满,雪洞世情疏。”与其说“雪洞”比喻了书舍的与世隔绝,不如说“雪洞”象征着疏离世态、回归自我的精神状态。明代郑明选《枕上闻百鸟》:“雪洞高眠懒下床,珊瑚枕上发苍苍。”雪洞生涯不仅隔绝世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都不易察觉。更有明代毕木《雪洞》:“纳凉偏喜林塘坐,避俗从教雪洞眠。”“雪洞”还寄托着文人们出世避俗的理想情操。

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第七回对于“雪洞”有更加细致地描写。《歧路灯》与《红楼梦》几乎同时成书,李绿园与曹雪芹面对着同样的文化背景。无论是这段描绘还是《红楼梦》中对宝钗蘅芜苑的描绘,雪洞都是赞赏其“清雅”,虽没有名贵玩器,却布置得当,没有堆砌、冗余之感。“清雅”“朴素”才是雪洞真正的要义之所在,第十七回贾政游历至蘅芜苑,说此处“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宝钗的白海棠诗: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当然,白居易的《长恨歌》之中也有“雪肤花貌参差是”来形容杨贵妃,不过,形容女子肤白,大多都以雪作颜色,此处是泛泛之笔。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荤,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宋·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不知曹公是否参考过这首词,但在宝钗身上,确能找到许多与之相似的意象。

梨花:梨香院;冷香丸埋于梨花树下

①雪,白锦无纹:淡极始知花更艳,白贲无咎,绘事后素。

关于大药王(树)的典故中,“雪山”“植物”“清净”“疗疾”等诸多因子与“冷香丸”之间已然存在着某种精神呼应。佛教的“清凉境界”包涵着“解脱”“智慧”等精神,这种境界无忧亦无喜,身心安和而自在。

②不与群芳同列:艳冠群芳

③姑射真人:

肌肤若冰雪——“雪堆出来的”,“肌骨莹润”,“冰雪招来露彻魂,欲偿白帝凭清洁。”;

绰约若处子——“举止娴雅”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冷香丸的方子:[脂批:以花为药,可是食烟火人想的出。]

——和尚送的冷香丸药引:[脂批: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④洞天方看清绝:

进入蘅芜苑的过程,正如进入世外桃源般的洞天。




通过金钗、蘅芜、牡丹、梨花四种意象,宝钗与杨贵妃之间达到了某种文学形象的部分重合。如前所述,不同的文学意象同时也在不断表达着不同的人物内涵。




评论 ( 7 )
热度 ( 77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