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贾母是慈爱的祖母,还是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的冷漠之人?

现在有一种论调,说贾母为了家族利益,牺牲黛玉也无所谓;贾母也没有多疼黛玉……

真的吗?


可以明明白白的说,

搞调包计,那就是已经确定不想要宝玉的命了。


△贾母喜欢什么性格的人?


贾母喜欢凤姐,是因为凤姐说话有趣,办事麻利。

具有爽快有趣的性格的人是贾母喜欢的一个类型。但是贾母还喜欢其他完全不是这种性格的人。



【“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

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

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探春:【XX:“这不是我当着三姑娘(探春)说,老太太偏疼宝玉,有人背地怨言还罢了,算是偏心。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探春),我听着也是不好。这可笑不可笑?”】(《红楼梦》71回)

【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红楼梦》55回)


宝钗:【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


黛玉:【这烟火皆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


晴雯:【贾母见他(晴雯)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晴雯),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红楼梦》77回)


秦可卿:【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而且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红楼梦》第5回)

秦钟:【贾母见秦钟形容标志,举止温柔,堪陪宝玉读书,心中十分欢喜,便留茶留饭。】(《红楼梦》8回)


宝玉与袭人:【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红楼梦》4回)】


(略)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贾母喜欢的人物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以上罗列的只是其中几种。

有人说贾母只偏爱某一种性格的人物,这完完全全是一种“假象”。

实际上,秦可卿,秦钟,李纨,鸳鸯,袭人,喜鸾,四姐儿,王夫人,薛姨妈,探春,宝钗,凤姐,黛玉,晴雯……

这些贾母喜欢的人,性格完全不一样。



△贾母对黛玉是什么样的呢?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 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

【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什么叫“可恶”?心里最疼的那才叫“可恶”呢。


第二十二回写凤姐与贾琏商量如何给宝钗做生日,

【“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脂批在这里,甚至直接写明了:


“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

(不知道有些人非要说贾母根本没有多疼黛玉,更疼其他人,究竟是何居心?)


活到一把把年纪了,按理来说已经见惯了世事。不过两个小孩吵架拌嘴,可贾母作为老祖母,竟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甚至毫不顾忌,自己提到“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


这真的是一个眼里只有家族利益的人会有的举止吗?

作为见惯世事的大家长,如果满眼利益,那么她更可能的思维是:“不就小孩子闹脾气么。”

就像是常见的封建大家长,永远不会理解孙辈。


怎么可能激动到了连生死都不忌讳了?


若说不是真的满心都在这两个孩子身上,真的用得着做到这一步吗?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贾母)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冤家”可以指代“似恨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但又让自己割舍不下的人。

道至深的爱为我们张开了一张绵密的网,把我们束缚在其中,因此亲密关系当中常常产生一种逃离彼此的冲动。


而贾母这个贾府的老祖宗,竟然用宝黛之间两个“小冤家” 的关系,类比她自己“老冤家”和宝黛之间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


宝黛之间的好合,比贾母的生命更重要。

由此可见贾母的用情其实也是相当深的了。


【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贾母说宝、黛俩“不是冤家不聚头”,脂批便指出:

[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


什么叫“一言以定”?


可不是贾母深知,兄妹俩情根深种嘛。而她也完全是一个默认的态度。

按照贾母的想法:

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翻译翻译就是:

等到有一天自己去世了,两人成婚,可能时不时还会吵吵闹闹(而那时恐怕自己已经管不了了)。


除此之外,贾母根本没有想过有其他可能性。



补充:贾母对宝钗如何?


贾母有识人之慧,应知宝钗所历之苦。她听闻过,体验过,也应预料到过诸芳皆尽的结局 。而这也是宝钗早已知晓的那个时代的女子之命运。

虽文中贾母好奢华热闹,似与宝钗多样不同。但她与宝钗一样兼容并包, 所以,她爱惜这些女儿,也尊重她们的“少之又少”的命运选择。希望她们在出阁前,还能快乐地度过青春年华。

于是她为已然做出“自安”选择的宝钗,装点了水墨字画白绫帐子,保持了整体雪洞的极简素雅,也更显出了宝钗如高士隐修般的风骨与情操;

为还在烂漫年纪尚未作出抉择的黛玉换上了霞影纱,让本来清冷的居室透出一份馨丽,愿其能再安享一段情窦初开的温情暖意。而之后,这面霞影纱要不要换下,就是黛玉自己的选择了。


△贾母的“掰谎记”针对的是钗黛等人?


那可真是彻彻底底地打了作者的脸。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

……………

再者,(此书)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

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

历来几个风流人物……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红楼梦》第一回


作者本人早就看到了以往俗套才子佳人小说的弊端,所以才借贾母之口吐槽。


所以:

1.宝黛二人不会是“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俗套才子佳人;

2.宝钗也不会是在才子佳人之间“拨乱”的小人、小丑、第三者。


若贾母吐槽的正是作者笔下的钗黛,那作者这一番心血岂不白费了?


前八十回,也从来没有贾母认为宝黛是私相授受的描写。

后四十回这样续写,恐怕是看低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再次打了作者的脸,把宝黛的木石前盟,看成了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野史话本。


PS:

注意,这里的“野史”,并不是指“非官方所写的历史”,而是《赵飞燕外传》《杨贵妃外传》诸如此类的小说。


这些写俗套才子佳人小说的人,自身的社会阶层比较低,周围很难看到这种家族,自然也就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贾府这样层次的才女。因此他们认为女孩能识字能写一点符合格律的诗,就已经很有才华了。



——————————————————

以下引用一下 @妖词 的原话:


黛玉地位怎么能跟宝钗比呢,别人都撮合宝玉宝钗……姥姥更重要的却是她夫家的前途,林黛玉再怎么好怎么重要,自然还是比不过亲生的,比不过能给贾家带来好处的薛宝钗。

怎么想都还是觉得你有病。真是服了,了解的一知半解就自以为自己就是真理了,书都没能真正看懂红楼梦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贾母不会苛待林,但是不同姓就是不同姓,在她心里,最重要的永远是她的那几个亲孙子孙女,小说里有细节,自己看。如果没理解能力,叉走不送,没时间陪你玩。我没有在写学术论文, 我的两个导师自然会指点我,我还不需要一些水平不高的人指着我的随笔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谢。你既然喜欢抬杠那我也要让你不舒服。


这人专门跑来私信骂我有病的原因竟是:


——因为我在她感慨贾母的贴子下面说了一句:

“额,原著贾母并不是程高本续书那样冷漠的外祖母啊。”


好了,这下她不知道怎么就被刺激到了,半夜三点怼我还不够,还要私信骂我一顿,然后再拉黑我。


怎么,我是怎么刺激到你了?嘴巴就不能干净点?

是不是见不得黛玉有外祖母疼?

非得脑补她没人疼没人爱,连外祖母都对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不这样脑补,评论一句不同看法就不符合你心意了,所以你就要开骂了是吗?



而且,紫鹃说黛玉要回苏州,宝玉甚至都半死不活:

“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李嬷嬷捶床倒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

“……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如果贾母真的搞调包计,告诉他:林妹妹刚死,你娶的不是林妹妹,

那宝玉估计直接就昏死过去了。

怎么可能只是痴呆几日就好转过来呢?


他们这不是什么为了宝玉好,冲喜,

是不想要宝玉的命了!


——————————————————

△另外啊,宝黛还真不是什么贾府上下都反对的姻缘。

贾府上下都撮合的不是金玉,恰恰就是木石。


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曾对黛玉开玩笑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甲戌本批说: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庚辰本批说:

[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这些脂评说明,(一)宝黛应成配偶,是“贾府上下诸人”的一致看法,这当然包括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在内;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庚辰本又有批说:[该她赞!]

(三)李纨为人厚道,处事公允,从未见她作弄过人;由她来赞,更说明凤姐的诙谐说出了众人心意,并非故意取笑黛玉。

程高本把说赞语的人换了,删去“李宫裁”,而改成:“宝钗笑道:‘二嫂子的诙谐真是好的。’”故意给读者造成凤姐与宝钗心照不宣、有意藏奸的错觉,看来是为了避免与续书所编造的情节发生矛盾。


凤姐合计贾府将来要办的婚嫁大事,把宝、黛合在一起算,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五十五回)


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给宝玉,兴儿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尤三姐和宝二爷)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宝二爷)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六十六回)


凡此种种都证明宝、黛之应成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

后来“岂其不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原因——即黛玉早逝。


—————————————————

最后再强调一句,贾母喜欢宝钗不代表不喜欢黛玉;贾母喜欢黛玉也不代表她讨厌宝钗。

贾母没那么迂腐没那么古板,人家喜欢各种各样的女孩,很能包容,连读者不会在意的傻大姐在她心中也有可爱之处。


不像某些现代人非要在黛玉宝钗之间二选一,喜欢这个就得讨厌那个。



评论 ( 129 )
热度 ( 942 )
  1. 共4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