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牙牌令到底怎么玩?)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https://【【直播回放】红楼酒令游戏(下): 贾母的牙牌令,你Get到笑点了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jkGuTCw

 


牙牌令,也叫骨牌,是一种娱乐用具,用骨头、象牙、竹子或乌木制成。每副32张,上面刻有2~12的点子。


《宣和牌谱》这些类似的骨牌书里面,对应的诗句都是唐诗,而且有不少都是李白杜甫的诗句。


玩一次牙牌令就要“三宣 ”。

为什么叫三宣牙牌令?


因为需要抽出左中右三张牌,要根据每张牌的牌形(让鸳鸯形容),分别要说一句押韵的诗词俗语;

三张牌合起来,根据总体的牌形,再说一句押韵诗词俗语


————————————————————


第一次的三张牌:贾母

【左边是张“天”】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上半部分是十二个点,下半部分也是十二个点,是最大的一张牌,就是“天牌”。


贾母说:“头上有青天。”


【当中是个“五与六”】


这是三张牌里中间的牌。

上面是五个点,下面是六个点。

五个点像梅花,六个点像座桥。

所以贾母说“六桥梅花香彻骨。”


虽然都是入声字,但“六”的韵尾为-k(屋韵)“骨”的韵尾为-t(月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推测可能是都演变为喉塞音[ʔ]。


【剩下一张“六与幺”】


这是三张牌中剩下的右边的牌。

上面是一个点,下面是六个点。

红色的一点像“红日”,下面的六个点比喻为“云霄”。

所以贾母说“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为什么鸳鸯把这三张牌形容成“蓬头鬼”呢?

因为第一张牌是天牌,最后一张牌上面却只有一点,让人觉得头重脚轻。(蓬头鬼自然头发蓬乱)


贾母为了押韵,同时连上意思,联想到《五鬼闹钟馗》,所以说“这鬼抱住钟馗腿。”反而把一个有点恐怖元素的东西化解成了一个很滑稽搞笑的场面。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鬼(箫韵),腿(纸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均为《中原音韵》齐微韵 上声。


贾母所对形象生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且不失大家风范,所以大家笑说“极妙”。

其实这也是为后文与刘姥姥的对牙牌令做对比。

同一个作者笔下,两位老人年龄相仿,却身份有别,文化水平不同,喜好不同,各自的生活经历决定着见识的不同,一位享尽荣华,一位历尽沧桑,俩人所对句句契合人物形象,十分传神,可见曹雪芹摹人手法之精妙作者厉害之处。


————————————————————


第二次的三张牌:薛姨妈

【左边是个“大长五”】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两个相同的X,称为“大长X”。所以这张牌叫“大长五”。

五点的花色,看起来就像梅花一样。

所以薛姨妈说“梅花朵朵风前舞。”


【右边是个“大五长”】


这是三张牌中右边的牌。

其实牌的花色和之前是一样的,不过鸳鸯为了丰富游戏的趣味性,所以调整了顺序,可以压不同的韵。


一共十个点,对应十月;两组五点,又像梅花。

所以薛姨妈说:“十月梅花岭上香。”


【当中“二五是杂七”】


这是三张牌中剩下的中间的牌。

一个二点,一个五点,花色是杂的,加起来七点。


薛姨妈接“织女牛郎会七夕。”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七(质韵,-t韵尾),夕(陌韵,-k韵尾) 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推测是可能都演变为了喉塞音[ʔ]。


【凑成二郎游五岳】


三张牌里,左边的牌是两个五点,右边的牌也是两个五点,中间的牌是一个两点和一个五点。就相当于是那两点的四周,围绕着五个五点。

两点看作二郎神,每个五点都看成一座山岳,就是五岳。

所以薛姨妈紧接着“凑成二郎游五岳”,说“世人不及神仙乐。”正好契合《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岳(觉韵)乐(药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


薛姨妈对的前两句都有“梅花”,这个是因为古人经常抹骨牌,以“梅花”对“五点”是非常熟悉的。薛姨妈说的其实都是一些俗语,反映薛姨妈不太精通诗词,但是却很熟悉这些民间故事戏剧,说的也很有趣。。反映了薛姨妈作为一位贵族妇女,安于悠闲生活的心态。


《宣和牌谱》:

《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


第三次的三张牌:史湘云

左边“长幺两点明”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两个相同的X,称为“长X”。

所以这副牌叫“长幺”,也就是“两点”。

“两点明”,像太阳和月亮。

两点是最小的牌,叫“地牌”,也暗合“乾坤”的“坤”字。

所以湘云接“双悬日月照乾坤。”


“双悬日月照乾坤”语出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原诗喻指安史之乱后唐代唐玄宗、唐肃宗“二帝”并存。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明(庚韵),坤(元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


右边“长幺两点明”


这是三张牌中右边的牌。

花色和刚才一样,但是鸳鸯这次没有换韵了。所以湘云又需要再想一个同韵的。


两个点,就像落花。

“落地”二字,又暗合“地牌”。

所以湘云接“闲花落地听无声。


“闲花落地听无声”语出唐•刘长卿《别严士元》。这是一首送别诗。


“明”“声”押韵,同属《广韵》梗摄 开口三等 平声,《洪武正韵》十八 庚部。


中间还得“幺四”来】


这是三张牌中剩下的中间的牌。

一个点是幺,四个点是“四”。

把一点看成红日,四点看成红杏。

所以湘云接“日边红杏倚云栽。”


“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出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时,探春的杏花花签上也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凑成樱桃九点熟】


三张牌,加起来一共九点。

又是红色点,所以比作樱桃。

所以湘云接“御园却被鸟衔出。


“御园却被鸟衔出”反用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的“非关御苑鸟衔残”。本来是说樱桃是因为被赏赐完了,而不是被鸟啄食尽。但湘云反用其意。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熟(屋韵,-k韵尾),出(质韵,-t韵尾),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推测可能都演变为了喉塞音[ʔ]。


这副牌的应对,反映了湘云一贯有趣急智的性格特点。

因为前面的贾母和薛姨妈的应对都是些俗话俗语或者通俗的诗词所化的,黛玉一向高才,但是却怕被罚而顺口说了《西厢记》,可见这个牙牌令想短时间里对的工整雅致还是有些难度的。

而湘云这四个对句全是唐诗,全都有典故,对的都非常的整齐,可见湘云的急智。另外,最后一句,反王维的诗意而用之,又特别活泼有趣。


《宣和牌谱》:

《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


第四次的三张牌:薛宝钗

【左边是“长三”】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两个相同的X,称为“长X”,所以这副牌叫“长三”。

三点看起来像燕子。

所以宝钗接“双双燕子语梁间。


“梁间”,己卯、庚辰、程乙等本皆作“梁间”;戚序本作“呢喃”。由此可见是用宋代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屏》诗“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改字而成的。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三(覃韵,-m韵尾),间(删韵,-n韵尾),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推测是-m韵尾已经并入-n韵尾。


【右边是“三长”】


这是三张牌中右边的牌。

其实牌的花色和之前是一样的,不过鸳鸯为了丰富游戏的趣味性,所以调整了顺序,可以压不同的韵。


三点看起来就像一条条水荇翠带。

所以宝钗接“水荇牵风翠带长。”


“水荇牵风翠带长”语出唐•杜甫《曲江对雨》。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对安史之乱深沉的悲感与愤慨。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又有致敬祖父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诗句“牵风紫蔓长”之意。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时,宝钗也曾引用此诗,论证杜甫的诗风并不总是相似。

【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当中“三六”九点在】


这是三张牌中剩下的中间的牌。

牌上方是三点,牌下方是六点。一共九点。

把三点看作三山,六点是“天牌”的一半,所以说“半落青天”。

所以宝钗接“三山半落青天外。”


“三山半落青天外”语出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写“凤去台空”、“长安不见”的怅惘愁绪。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在(贿韵),外(泰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

均为《广韵》蟹摄 开口一等。

凑成铁锁练孤舟】


三张牌,旁边的五组三点就像一条条铁索,中间的六点就像一艘小舟。

所以宝钗接“处处风波处处愁。”


“处处风波处处愁”语出明•唐寅《题画廿四首》。


宝钗的四句全部有典,而且对仗工整,意思契合,一如宝钗在别处公共场合的作品,显示了宝钗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正是“博学宏览”。


《宣和牌谱》:

《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


第五次的三张牌:林黛玉

【左边一个“天”】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上半部分是十二个点,下半部分也是十二个点,是最大的一张牌,就是“天牌”。


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奈何天。”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林妹妹当时怕自己被罚,所以说的比较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出了《牡丹亭》里的句子。


【中间“锦屏”颜色俏】


这是三张牌里中间的牌。

颜色红红绿绿,故此牌名“屏风”。


把红点视作红娘,把绿点视作绿色的纱窗。

所以黛玉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闹斋》中张生唱词《驻马听》“纱窗外定有红娘抱”。张生猜测红娘会敲窗报信。金圣叹批注的版本和黛玉说的是一致的。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俏(啸韵),报(号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


【剩下“二六”八点齐】


这是三张牌中剩下的右边的牌。

一个二点,一个六点,一共八个点。


黛玉接“双瞻玉座引朝仪。”

“双瞻座引朝仪”语出唐•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双瞻座引朝仪”。此诗当作于杜甫任左拾遗时,主要写上早朝退朝时的情景。全诗语言清丽委婉,风格浑雄大雅。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两位昭容站在皇帝身边,引各位大臣朝见。

所以两点代表两位昭容,六点代表大臣。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齐(齐韵),仪(支韵),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均为《中原音韵》齐微韵 阳平。

【凑成篮子好采花】


红色四点好比是花,其余的绿色像篮子。

(有观点认为这副牌的左边是全部绿色才像是篮子,但是在《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宣和牌谱》里没有这样的牌,故而没有采用这种牌的组合。若有此牌古籍出处者欢迎补充。)


黛玉接“仙杖香挑芍药花。”

“仙杖”表示以杖挑着“篮子”的采花者是仙女。照应绛珠仙子与黛玉葬花。《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芍药代表爱情,古代男女相赠芍药以结情好。


《宣和牌谱》:

《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


第六次:贾迎春


【左边“四五”成花九】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一个四点,一个五点,组成花色不同的九点。


迎春和凤姐鸳鸯约好,故意说错,于是接了“桃花带雨浓。”

首先,“桃花带雨浓”为五言诗,对不上七言。

其次,“错了韵”:“九”是元音韵尾(属于阴声韵),“浓”是鼻音韵尾(即阳声韵),两字不仅是错韵而且发音相差巨大;

“又不像”:牌的花色不像“桃花带雨”。


“桃花带雨浓”出自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


轮到王夫人时,由鸳鸯代说。


————————————————————


第七次的三张牌:刘姥姥


【左边“四四”是个人】


这是三张牌中左边的牌。

上面四个点,下面四个点称为“人”牌。

刘姥姥接“是个庄稼人。”


【中间“三四”绿配红】


这是三张牌中间的牌。

绿色的三点像毛毛虫,红色的四点像火。

所以刘姥姥接“大火烧了毛毛虫。”


【右边“幺四”真好看】


一个红点像萝卜,四个红点像个蒜(多瓣)。

所以刘姥姥接“一个萝卜一头蒜。”


按照平水韵,不考虑邻韵通押的话,看(寒部),蒜(翰部),但是书中人物亦未判定为错韵。均为《洪武正韵》去声九翰。


【凑成便是“一枝花”】


此牌三点绿色是花枝,其余红点是花朵。

(一说此牌像红花绿叶,故而得名。)

所以叫“一枝花”。


红点是“花”,一行绿点像“倭瓜”。

所以刘姥姥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押韵,意思连贯,也图个吉利。)


《宣和牌谱》:

《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


一些与韵书不同的押韵——“错韵”——或许是因为与平水韵年份相差很久,语音已经发生了演变。

例如,-m韵尾可能变为了-n韵尾; 

-p,-t,-k韵尾有可能都演变为了喉塞音[ʔ]。 

所以不易区分。


一方面,曹雪芹作为清人,跟同时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受过长期的诗词格律基础训练,即使信手而作,诗词合于格律的比例也远远高于现代人。


另一方面,跟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则显示了曹雪芹不同于当时文坛、诗坛的独立主张。《红楼梦》第37回中薛宝钗说:“我平生最不喜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第48回中林黛玉亦云:“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从《红楼梦》中诗词格律相对不严的情况来看,这些话确实是体现了作者有异于当时主流观念的诗词观,并非单纯为刻画书中人物起见。


从《红楼梦》诗词偏爱使用先韵与盐韵、质韵与锡韵、纸韵与语韵、齐微与鱼模通押的情况来看,曹雪芹打破传统诗词格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用韵方面广泛使用清代“今”音,而非唐宋“古”音(这里的“今”、“古”,均以作者本人所生活的时代为标准)。只因今音可通,便予以通押,而不再以平水韵中是否邻韵为禁忌。


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所以,张之在《红楼梦新补》中特意指出,这是曹雪芹诗词观“越元明、超唐宋,直追汉魏”的一个体现,也是其“脱弃凡近、高视阔步”之性格的折射。但恐怕也正因为曹雪芹的诗词观在当时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无法为主流所接纳、承认,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之外的绝大多数诗句均未流传下来。反倒是《红楼梦》自身如脂批所言,承担了为作者“传诗”的功效。

评论
热度 ( 44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