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菡萏

整天在墙头之间爬来爬去orz
“偶尔不开心的时候就当作快乐正在加载吧。”

【HP官配写手→红楼+魔圆博主】

【人物属于原作者,ooc属于我】

HP:哈金本命/官推(入坑12年)
红楼:入坑原著11年(全员粉/推宝黛cp)
魔法少女小圆(入坑12年):官推
琅琊榜(入坑8年)
名柯:新兰/平和/快青/官推
(入坑12年)
半妖司藤:主推司藤+白英
虹猫蓝兔(入坑17年):虹蓝cp

欢迎来找我唠嗑
一起讨论共同喜欢的cp

玉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如何理解?

(观点来自某乎匿名用户,有改动)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

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

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这段话或许不是讲他们三个之间的爱情,而是讲他们的思想的。

虽然红楼梦大旨谈情,但这个情也不仅限于爱情。


玉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其实是由钗黛二人的性格决定的


一、先说玉钗: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

……

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宝钗的性格,面对[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真心爱慕一个人,也仍旧端方雅重,她的感情就是庄重的,沉稳的,疏远的。


细观前八十回,可以看出玉钗二人其实都有悯人的情怀,只不过宝玉悯的是洁净女儿,宝钗悯的是众生


宝钗虽然高出宝玉一层,但她身上有个特点,就是藏愚守拙。她肯俯就不如她的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就可作为她的注解。是以她在宝玉对她产生误解,说她是禄鬼国贼之流时表现出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范;而宝玉又是个非常愿意受教的人,因此宝钗的思想倾向一旦被宝玉所知,他们一拍即合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省亲一节,宝玉戏称宝钗一字师,说以后再也不叫她姐姐,只叫她老师。虽然是个玩笑,但后续剧情中,他从宝钗处领悟到新事的剧情十分多,整个红楼,也再没有人比宝钗更能叫他证悟了。


①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②宝钗写螃蟹咏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③宝钗让芳官唱曲,芳官唱了《邯郸记•赏花时》

(《仙缘》[《邯郸记》中伏甄宝玉送玉。])


【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了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 “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紥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您与俺眼向云霞。

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除了这三个选段,书里还有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

[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因此宝钗想找宝玉谈讲的内容,也没有写出来,但可以想见,他们交谈的内容必然是类似《寄生草》《螃蟹咏》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宝钗,才能得到宝玉的尊重。


所谓"二宝远中近"

可以说,玉钗都看清了如今社会的弊病:

——士大夫阶层本该辅国安民,可如今人只用"存天理灭人欲"压迫底层百姓,上层人却不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只想着给自己谋利,这就是世道不济了。


二人表面上并不志同道合,是因为在看清社会问题之后,对待问题的态度大为不同:

看似宝玉批判社会更激进;

宝钗心里明白却不显山露水。

实际做法上,宝玉可以说是"避世型",我不愿进到那乌烟瘴气的地方沾染,就在大观园寻得世外桃源,许愿永远都不会离开;

宝钗则是"进取型",我胸怀大志,哪怕表面上遵守规则,也是为在污浊事态中找到自己立足之地,不必同流合污,不到万不得已就仍有周旋的机会。


再观《寄生草》一事,宝钗为何说与宝玉?这是宝玉开悟之始,其初悟浅劣,宝钗心知其需再点,后再点之。众姐妹提点下,宝玉是否再悟,不得知。然此景恰可谓宝钗劝谏之影。


她劝宝玉好好读书,绝非出自传统“读书高”思想的条件反射,而是真心期望、期望宝玉能成为对天下世道有改变提升等作为之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这是宝钗对黛玉提及的肺腑之言。其抱负品行一语见地,又何曾有似“国贼禄蠹”之说?倒是这话,本身恰是嘲讽“国贼禄蠹”的(更有讽辣至极者如《螃蟹咏》者,在此自不必言)。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这是宝钗所求之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发展前进不依赖于此呢?

宝钗渴望的是“兼济天下,得而变之”的人,这种人在曹雪芹所生活的、一潭死水的封建时代晚期体制下,已经很少很少了,真可谓“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宝钗由《寄生草》所希望点到的,也正是她希望宝玉能够提升到的心境、能获得的“悟”。在大观园里,她看到了宝玉与一般“浊物男子”不同的纯善、才情、新理念,她看到了这种变化发生的可能。她希望自己可以引领宝玉走上一条不同于尘世浑浊的正确仕途,成为真正于国于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她知道那是宝玉于国于家而言最好的出路,或许也明了暮年的“宝玉”(所代表的作者)会对现在“富贵闲人”的自己心生无尽的悔意。

而这“富贵闲人”四字,也正是宝钗给宝玉取的别号。好一个“闲”字,正可谓是对了那句“锦衣纨绔之时,饪甘餍肥之度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回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宝钗“博学”,既在于书海,亦在于人生。她是宝玉一诗之“一字师”,亦是宝玉一生之“一字师”。


玉钗的爱,其实是从敬转换过来的,即使没有爱,他们之间仍旧有个敬重的基础。我认为玉钗两人最理想的关系就是亦师亦友关系。



二、再说宝黛:


[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

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首先,宝黛之间的爱无疑是浓烈的,排他的,当然袭人秦钟蒋玉菡等等都不算黛玉的情敌,黛玉也不把这些人当做情敌,他二人爱情的排他性体现在黛玉对宝钗湘云的不安上。

所谓的近中远,不仅是思想,还有爱情所导致的畏怖。


作者是这样写宝黛近中远的——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

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他们彼此相爱,想要与对方近无可近,但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为追求绝对的完美,避免一切难以预料的小分歧,都有可能毁灭美好的情感。反过来,就是说,不要去追求绝对的完美。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一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谓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

[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


PS:后来从黛玉口中,也说出了“事若求全何所乐”。


【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

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想来,黛玉后来也明白了自己与宝玉的“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湘云的回答也很有趣。宝黛的求全之心何尝不是“得陇望蜀”?只是“事若求全何所乐”啊。

不过,这却也无疑是人之常情。


(不仅要知道“事若求全何所乐”,还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求全之心“,这是人之常情。)



三、“宝玉挨打”反映的“玉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


玉钗和宝黛的关系经常是错开写的。

基本是用一个事件来表现玉钗远中近:

譬如前天晚上宝钗说我平生最不喜欢限韵,第二天就让宝玉说我也最不喜欢限韵了;

再用另一个事件来表现宝黛的近中远:

譬如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喜散不喜聚。


而用同一个事件来同时表明玉钗远中近,宝黛近中远的比较稀少,宝玉挨打就是其中的一件。


先说玉钗。

宝玉挨打之后,宝钗一共有三个行为,一个是送药——解决宝玉的皮肉之苦,一个是为宝玉落泪,一个是说薛蟠的事,句句都说在宝玉的心坎儿上——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

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悄悄说了。宝玉原来还不知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得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你虽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吗?当日为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加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过宝兄弟这样细心的人,何曾见过我哥哥那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

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道:“明日再来看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这有什么的?只劝他好生养着,别胡思乱想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只管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去了。】


这三个行为未必是宝钗针对宝玉的痛苦而做出的缓解之举——送药是必然,流泪是情不自禁,至于最后一件事,虽然客观上让宝玉比先前畅快,但宝钗主观上还是为了回护自己的哥哥,去宝玉的疑心只是顺带为之,但无论如何,宝钗的三个行为,每一个都让宝玉感到畅快,甚至忘记了疼痛。


而宝钗的行为能有这个效果,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在玉钗的关系里,宝钗是提供情绪价值的人;

另一个就是她总是远着宝玉,尤其在宝玉挨打之前,她因为宝玉比杨妃的事一直不怎么理他,所以这种反差就格外让宝玉畅快

因为远,所以宝钗能相对理性客观地体察到宝玉的痛苦,然后对症下药地缓解宝玉的痛苦。


这就是钗与玉远中近。


再说宝黛。


这次黛玉来看宝玉,也有三个行为,她身子不好还来看宝玉本身是一个行为,她为宝玉哭得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是一个行为,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一个行为。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而这三个行为,尽管主观上是因为爱之深。但是客观上,宝玉都是更加难过的。


而黛玉这三个行为的效果,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在宝黛的这段关系里,宝玉是提供情绪价值的那个人;

另一个是他们亲密无间,因为亲密,所以恨不能以身代之,至于什么送药啦,说合适的话啦,都是想不到的。而宝玉会反过来担心她,哪怕自己的痛苦加剧

黛玉知道宝玉不会希望她冒着暑气来,但她还是来了……她知道她说了“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没用,但她还是说了……

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四、总结



脂砚斋说“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就是如此。这是遵循着宝钗是良师益友黛玉是亲密恋人的角色设定。


原文对玉钗颦这三个人的关系安排有一个绝妙的对称或者说错位一一


良师益友的理想归宿是知已,亲密恋人的理想归宿是夫妻。


最终成了夫妻的是玉钗,互认做知已的是宝黛。




评论 ( 28 )
热度 ( 67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日菡萏 | Powered by LOFTER